如何切入“罗氏”引爆的百亿市场?

 二维码

近日,在伦敦举行的投资者介绍会上,罗氏诊断备受市场期待的全自动质谱仪——Cobas i601正式揭幕。作为罗氏十年磨一剑的重磅产品,Cobas i601的发布标志着罗氏将步入全新的临床质谱业务领域,这也是罗氏重仓的实现未来几年收入增长的市场。



Cobas i601样本进结果出的全过程自动化流水线式的临床质谱方案、100S/小时的检测通量、未来超越60个项目的布局,稳稳拿捏了市场痛点和客户需求。罗氏这一巨无霸的入局对于中小厂家来说,无异于投下一颗震撼弹。


全自动化是当前质谱行业发展的公认趋势,近几年更成为了巨头接连冲击的目标。然而冰山的顶端固然耀眼,海平面下往往潜藏着更多的机遇,其中管式磁微粒前处理系统与系列磁萃取微球构成了支撑质谱自动化的底座,像一个庞大的冰山,是绝大多数从业者较少触及的领域。

01

百亿市场的关键钥匙


质谱在医学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癌症早筛、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维生素检测、药物浓度监测、激素检测、微量元素检测等领域。


据相关报告显示,全球临床质谱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15亿美元增长到了2021年的25亿美元,预计到2026年将达到50亿美元。这一趋势表明,临床质谱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罗氏表示,Cobas i601将于2024年底在CE认证的市场推出,明年在美国推出,由此将帮助罗氏步入一个30亿瑞士法郎的市场(约237亿元人民币),并计划到2031年占据25%的市场份额。罗氏的全力入局,可以说是临床质谱市场的有力背书。



但在实践中质谱复杂的操作仰赖专业人员操作和处理数据出报告,这一点成为其走向临床的最大阻碍。尤其样本前处理,是目前是临床质谱分析实现自动化的重点环节。由于质谱仪的抗干扰能力有限,生物样本多需要进行合适的样品前处理才能有效提高检测性能,实现精准检测。但过程涉及的设备众多,且严重依赖人工操作,是整个质谱检测流程中耗时最长部分,有数据统计,样本前处理占整个过程60%以上的时间,32%的误差来自于样本前处理环节,严重限制了质谱的推广应用。


前处理系统的自动化路径包括自动化移液工作站、固相萃取仪、磁萃取仪、在线萃取仪等等。其中,借鉴磁微粒化学发光自动化流程的质谱样本前处理磁萃取法是最有希望实现高通量、自动化、标准化的,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临床样品前处理专家共识》中,明确提到:磁珠法的出现,将大大推动临床质谱前处理的自动化进程。此次,罗氏发布的Cobas i601就采用了磁珠法方案。


根据目前我们看到罗氏采用的磁珠法的方案,其过程整理如下:


图片来源:闲话IVD


核心原材料——“磁珠”的自动化前处理方案,将是释放临床质谱百亿市场的关键钥匙。据测算中国临床质谱中期潜在市场300 亿元,仅占医学检测市场不到1%,远小于美国的15%,这说明尽管罗氏这样的巨头即将进场,但国产厂家只要找对方向,发展空间仍十分巨大。

02

此磁珠非彼磁珠


作为质谱用前处理用磁珠,并不是我们上述所提到的化学发光磁珠、免疫磁珠等,而是一种新型的磁性固相萃取微球材料,是利用了超顺磁性在受磁场作用磁化向磁场一侧移动和聚集,撤去外加磁场之后磁珠恢复到磁化强度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