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干货!色谱技术用于治疗药物监测质量保证的专家共识 二维码
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通过测定患者体内的药物及其代谢物或生物标志物,利用药代动力学理论,以药物治疗窗为基准,制订适合患者的个体化给药方案。TDM项目的开展应当具备必要性、可行性并符合医学伦理要求。由于色谱技术具备良好的特异性、灵敏度、准确性、较宽的线性范围和可以同时检测多个目标分析物等特点,其在TDM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目前,色谱技术存在着自动化程度较低、仪器操作复杂、尚难标准化等问题。因此,对基于色谱技术开展TDM的检测环节进行全流程质量保证十分必要。同时市面上也出现了一批新型高效、全自动化的色谱设备品牌,能够有效解决样本手工前处理复杂的问题,使整个操作过程更加简便易操作,如艾迪迈等,选择全自动化的色谱设备,是TDM应用领域的新趋势。本共识旨在描述基于色谱技术(包括连接紫外、荧光和质谱等检测器)开展TDM过程中质量保证的基本内容和要求,适用于使用色谱技术开展TDM工作的相关机构。 1 色谱技术用于TDM的基本条件 1.1 实验室条件 TDM涉及临床生物样品,应符合临床医学实验室建设规范要求:
1.2 人员管理 开展TDM的实验室应设有质量控制负责人和/或质控员,其应参加过政府与TDM相关组织的培训,并达到要求。所有工作人员必须经过生物安全培训并取得培训合格证书。检测人员应进行TDM理论、色谱技术、质量控制实施方法和实验室相关标准操作规程(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OP)的岗前培训,按照实验室要求考核合格后上岗,并在工作中持续性接受相关继续教育活动。 1.3 仪器设备要求 生成TDM数据的色谱分析仪器原则上应该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注册证,且在有效期内。据调查显示,目前市场上具有医疗器械注册证的色谱分析仪器制造商并不多,同时能够提供一体化的治疗药物监测方案培训和售后的公司更是凤毛麟角,目前在TDM应用领域能够提供较为成熟的一体化服务的企业有艾迪迈医疗等。同时,仪器应有明显的运行状态标识并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具有使用、维护及维修的记录。对生成数据的仪器和样品前处理过程中涉及的关键仪器设备(包括计量器具、辅助设备等)要定期检定、校准、验证,校准时要选择合适的(配套的)校准品;如有可能,保证检测结果能溯源到参考方法或/和参考物质。天平、离心机、移液器、容量瓶、pH计等器具设备必须制定计量周期,定期参加法定计量部门或有资质的计量服务机构检验,并保存计量检验证书。 1.4 对照标准物质、试剂和耗材要求 所有的对照标准物质、试剂和耗材应由专人专柜管理,具备安全标识,建立购买、验收入库、贮存和使用的SOP,并有准确的入库登记、保存、使用和效期记录。同时,应根据健康和安全要求制订有毒有害物质、易制毒和管制物质储存、使用和处理的SOP。分析过程涉及的对照标准物质、试剂和耗材的纯度、级别、规格和来源应符合实验要求,可溯源,且在有效期内。应该科学论证对照标准物质的适用性,确认分析证书内容的完整性并留存。当使用质谱方法检测时,推荐使用稳定同位素标记的内标,并应具有满足分析要求的同位素纯度,不发生同位素交换反应。市售的体外诊断试剂盒和质控品,应当具备医疗器械注册证或为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等有资质单位提供的产品,且在有效期内使用。 1.5 TDM相关质量保证标准操作规程 TDM检测机构应建立完善的与质量保证工作相适应的SOP,对TDM全过程进行管理与质量控制。SOP内容应包含但不限于:人员管理(人员资质、技术培训与考核、继续教育等)、样品管理(采集、运输、保存、使用和处置等)、仪器设备管理(仪器的采购、使用、维护、维修、检定、校准等)、试剂和材料管理(采购、制备、保存、使用和处置等)、检测方法的建立、验证和质量评价、分析项目管理(项目订立、计划、实施、操作流程和质控方法等)、检验报告的管理(编制、审核、发放、更改、归档和销毁等)。 2 色谱技术用于TDM的样品管理 2.1 样品采集 TDM样品采集过程应综合考虑制剂的给药方式、目标分析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及检测方法学验证结果。实验室应制订SOP,规定采集样品类型、样品采集部位、采集时间、采集容器、采集量和预处理方法等,并严格按SOP执行。必要时,应对参与样品采集的临床护士进行培训。例如,对于静脉滴注的药物,SOP中应强调血液样品不能从给药的留置针管中采集以及不推荐在给药侧手臂采集。如无特殊要求,样品采集量应至少满足2次分析所需。样品应标明来源、类型、目标分析物并使用具有唯一性、可溯源性且适于保存的代码贴签(如条形码、二维码)。 2.2 样品运输 按照项目SOP要求的样品稳定性条件进行样品运输。院内转运要求样品转运箱正规、密封良好、有生物安全标识。对于涉及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样品应使用专用转运箱。转运箱应定期清洁消毒(推荐采用有效氯浓度500mg·L-1消毒液或体积分数75%乙醇)。高致病性、高风险样品应使用密封标本袋,要求标本袋透明、有生物安全标识。对于感染性生物材料的国内运输,参照《危险品航空安全运输技术细则》按照分类(A类、B类)的包装要求进行包装和运输。 2.3 样品接收 TDM样品应由专人接收,在接收送检样品时,应核查样品状态(如采样管类型、采样时间、样品唯一性标识、外观、性状、数量等)和保存条件是否符合检验项目要求,并填写样品接收记录;对不符合要求的样品应拒收并填写样品拒收通知单。 2.4 样品保存 样品应当有专门的保存设施,对于反复冻融不稳定的生物样品,建议提前分装好后储存。储存温度和时间应当符合相应SOP的要求。明确存在感染性的样品应当密封包装,加注生物危害标识,放置于相应级别的保存设施中。高致病性样品不建议长期保存。 2.5 废弃样品的处置 废弃样品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要求进行处置。高致病性、高风险样品应进行消毒处理后销毁。 3 色谱技术用于TDM的方法建立及方法学验证 3.1 方法建立 TDM立项时应先确认项目具备开展TDM的临床指征,确定目标分析物(药物及其代谢物或生物标志物)。方法建立阶段,首先应获取目标分析物的基本信息以建立符合TDM临床需求的基于色谱技术的检测方法,考虑包含但不限于:①所选择的检测样品(如全血、血清、血浆、尿液、脑脊液和唾液等)中包含的分析物浓度或相关的药动学参数是否可以作为个体化用药的参考指标;②样品采集、运输、使用和保存的过程对目标分析物的理化性质及其在生物基质中的稳定性的影响;③采血管中抗凝剂、促凝剂的存在,样品中药物代谢物、合并使用药物的存在,及溶血和高血脂等情况的发生对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影响;④色谱分析仪器所配置的检测器是否与目标分析物的理化特性相适应并能够达到与样品中目标分析物浓度水平相匹配的检测灵敏度要求;⑤方法的检测线性范围是否能够覆盖治疗窗范围;⑥样品的前处理过程应考虑目标分析物在样品中的存在形式和分布状态,如游离型或结合型、血浆蛋白结合率等。 3.2 方法学验证 方法学验证建议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9012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对于已有国家和行业标准方法的项目,可以直接进行方法转移和方法学验证。对于尚无国家和行业标准方法的项目,需要实验室自行建立分析方法并验证。 3.2.1 国家和行业标准方法以及市售试剂盒厂家方法 该类方法在实验室初次引用时应进行完整的方法学验证,包括但不限于特异性(选择性)、标准曲线、残留效应、定量下限、准确度、精密度、稀释可靠性、提取回收率、基质效应(质谱方法)、稳定性和正确度验证。 3.2.2实验室自建项目(laboratory developed test,LDT) 对LDT项目除进行完整的方法学验证以外,还应重点考察以下因素,以确认其能达到预期临床用途:
3.2.3 已验证的分析方法的小幅度改变 此时应针对改变内容进行相应的部分验证。可能的改变包括:实验室地址变更、仪器变更、操作人员、标准曲线浓度范围、样品体积、样品处理步骤及储存条件等。 3.2.1长期运行的方法 推荐每半年进行 1次周期性方法学验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精密度、准确度、基质效应(质谱方法)、残留效应及正确度验证等。 4 室内质量控制 4.1质控品 4.1.1 质控品的特性 质控品应与待测样品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基质。质控品应均一、稳定,如条件允许,可储存半年或以上的用量。 4.1.2 质控品的来源 建议使用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的市售质控品或由中国计量院、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等有资质单位提供的产品。如果没有商品化质控品,实验室可以自制质控品,并建立SOP对其配制和质量控制进行要求。 4.1.3 质控品中分析物的浓度 质控品中分析物的浓度一般至少选择低、中、高3个浓度水平,当定量检测浓度范围跨越多个数量级时,可考虑增加质控品浓度水平数量。同时,所选质控品的浓度应综合考虑药物治疗窗情况。 4.1.4 质控品的保存 商品化质控品按照说明书条件和有效期保存。当实验室对商品化质控品的保存条件做出改变时,需要对其相应稳定性进行重新评价。自制质控品按照基于方法学验证结果制订的相应 SOP中规定的保存条件和有效期进行保存。 4.1.5 质控品的性能评价 一般性评价:将质控品与临床实际样品进行可比性评价,要求色谱峰参数(保留时间,拖尾因子,半峰宽及分离度等)和内标峰面积等参数的变异在SOP规定的范围内。 对于自制质控品,应当满足方法学验证对样品的稳定性要求。质控品批间变异性应符合实验室可接受标准。 4.1.6 质控品的使用
4.2 质控规则及失控情况处理 4.2.1 质控规则 各检测实验室可根据检测项目特点和项目运行情况选择室内质控方法,确定质控规则。常用的质控规则包括单规则、多规则、西格玛规则等。以westgard 多规则控制方法为例进行简单介绍(图 1)。 s-质控品的标准差 4.2.2 失控情况处理 实验室应建立SOP对质控失控情况采取相应处置措施,推荐流程见图2。 图 2 质控失控情况处理 4.3 其他室内质量控制活动 4.3.1系统适用性测试 在每个分析批次运行前、仪器维修和定期维护之后、仪器停机重新启动系统达到平衡后,均需采用一定浓度的标准溶液进行系统适用性测试。主要测试的参数有:色谱柱的理论塔板数、分离度、灵敏度、拖尾因子和重复性。 4.3.2储备液和工作液的评估 自制标准曲线样品和质控品所使用的储备液应当为不同称量来源的。且每次重新制备储备液或工作液时,应当对新、旧批次的批间差异进行分析,符合SOP要求方可使用。 4.3.3空白样品和零浓度样品 分析批应当包括空白样品(不含分析物和内标)和零浓度样品(含内标),其中分析物保留时间处的色谱峰积分面积应小于定量下限(LLOQ)峰面积的20%。同时,空白样品内标保留时间处的色谱峰积分面积应小于正常样品内标峰面积的5%。 4.3.4 标准曲线 分析批应当包括至少 6个浓度水平的校正标样,各浓度点回算的浓度一般应该在标示值的 ±15%以内,定量下限处应该在 ±20%以内。至少 75%标准曲线样品,且最少6个有效浓度应满足上述标准。 4.3.5残留效应 对易残留的分析物在定量上限(ULOQ)测定后加入空白样品观察是否有残留。判断标准同空白样品。 4.3.6结果处理 应在分析批结束后、抄送数据前检查各样品的色谱峰参数(保留时间,拖尾因子,半峰宽,分离度等),色谱峰积分,内标响应偏差是否正常合理。针对不同分析项目,确定积分参数,建立色谱峰积分 SOP。对于超出 SOP描述的色谱峰参数异常或内标响应异常的样品,应予复测。 5 室间质量评价 5.1开展方式 参加国家、省、市级卫生健康委药学质控机构/临床检验中心或各学(协)会 TDM行业组织的室间质量评价,包括常规室间质量评价(externalquality assessment,EQA)和能力验证(proficiency testing,PT)等。对于没有 EQA的检测项目,可与外部实验室进行相同或相近方法的比对,但在比对时应当充分考虑两种方法检测性能的差异。 5.2 失控的纠正 发生室间质评失控时,应当即刻中止现有检测和数据汇报并调查失控原因,内容包括:①操作者失误;②方法问题;③设备问题;④技术问题;⑤室间质量评价材料问题;⑥室间质量评价的评估问题。针对失控原因,采取相应整改措施。整改结束再次评价结果合格并填写失控整改报告后方可恢复方法运转。 6 实验记录和数据管理 6.1实验记录 实验记录主要包括但不限于:实验原始记录、仪器工作站内存储的各类数据以及仪器打印报告等。实验原始记录应采用专用记录本/记录纸对样品检测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质控情况进行记录。记录内容应当及时、完整、准确、清晰、可溯源。内容更改时,应有改动原因、签名和时间。实验原始记录应于实验当日完成。仪器工作站内所有数据不得更改。 6.2 数据统计 每月或规定时间内对原始质控数据和除去失控数据后的质控数据进行汇总和统计处理,统计内容包括平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以及累积平均数、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6.3 数据保存 每月或规定时间内对所有分析批原始数据、质控汇总和统计数据及质控失控报告单(包括违背失控规则项、失控原因、采取的纠正措施)等进行备份并存档保存。保存记录的媒介(如光盘、硬盘等),应注意防潮、防压、防光及防磁等,避免内容丢失。 6.4数据上报和周期性评价 定期将所有测定项目质控数据和失控情况进行汇总,并对质控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及累积平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进行评价和回顾性分析。如果存在显著性变异要对操作环境和方法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并予以改进。 7 报告的发放 报告发放前必须经过审核人员审核。检验报告内容应当符合《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等规定,应包括不少于以下内容:
参考文献来源:中国药学杂志2021年9月第56卷第1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