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临床治疗药物监测的三大检测方法对比 二维码
治疗药物监测(TDM)是近20年来形成的一个较新的临床药学分支,在药物治疗过程中,通过观察药物疗效,监测患者生物体液 ( 包括全血、血清、血浆或尿液等 ) 中药物及活性代谢产物的浓度,结合药动学及药效学基本理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案的制定和调整,从而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保证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其核心是个体化药物治疗。2019年9月《治疗药物监测工作规范专家共识》推荐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高效液相色谱技术。一、临床的作用与意义 临床上药物反应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同病、同药、同量、却有不同治疗结局。产生药物个体差异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基因和环境等,但更为重要的因素还是药物代谢和处置的遗传差异和药物作用靶点的遗传多态性,也就是说基因多态性是影响药物个体差异的重要因素。随着现代药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临床安全有效用药,对那些安全范围窄、个体差异大或需要长期使用的药物,通过药物浓度监测和实时剂量调整,达到个体化用药和治疗的目的。通过量化药物有效剂量,精准的个体化用药方案,提高治疗成功率,避免或减少毒副反应,诊断药物过量中毒。 二、监测方法 目前TDM的方法主要有色谱法、光谱法、免疫法三大类 。 1、免疫法 目前采用免疫法监测药物浓度主要是利用蛋白竞争的原理进行监测的。国外监测血药浓度多以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法)、均相酶免疫法(EMIT)为主,这类方法样品处理简单,获取结果时间较短,已成为临床用于评判疗效的一个重要依据。该类仪器与试剂多由国外研发,价格较贵,该类仪器具有分析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便等优点,适合批量样品的测定,但是受药物抗体种类的限制,仅部分药物可监测,且试剂盒效期短,导致医院检测成本居高不下。 2、光谱法 该类方法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荧光法等。这类方法灵敏度比较低,并且代谢物或结构相近化合物对监测的干扰较大。另外,应用这类方法所需样品量大,尤其象差示分光光度法所需样品量更大。以上缺点限制了该类方法在TDM中的应用。尤其近年来色谱技术的发展,使得光谱法因其灵敏度、特异性等局限而使得其应用逐渐减少,该方法目前已很少使用了。 3、色谱法 色谱法目前是适用性最强、性价比最高的一种方法。这类方法较光谱法大的优势就是它不仅具有优越的定量作用,更具有一次分离多种样品的作用,加之这种方法灵敏度高,能够测到的药物质量浓度可达1ng/mL,尤其是近年来质谱的发展使得监测范围更加扩展。 3.1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法) HPLC法具有专属性强、线性范围广、稳定性好、成本低廉、普及率高等优点,且无需使用抗体,已广泛用于分析生物样本中药物浓度的检测,是目前临床上用于监测血药浓度最常用的方法,在所查文献中,采用HPLC法监测抗癫痫与抗精神类药物的血药浓度在所有方法中达到78%以上。但缺点为样品前处理复杂,检测周期长、方法开发难度大而导致检测项目少、开展的临床检验机构不多,目前市面上只有艾迪迈医疗等几家技术机构可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3.2 三重四级杆液质联用技术(LC-MS/MS) LC-MS/MS的发展为样品分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质谱的联用为色谱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为灵敏、准确的技术支持,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液相色谱的应用范围。由于具有灵敏高、特异强、分析速度快及高通量等优点,已成为生物样本中药物定性定量分析的重要手段,但由于仪器设备昂贵,后期维护成本高,需要进行样本前处理,且需要专业人员操作,目前在国内只有三级以上医院使用较多,且主要用于新生儿筛查,由于TDM监测品种多,样本数量少,成本高等原因,导致大部分医院未开展该检测项目。 改良技术:在线固相萃取联用液相色谱技术(Online-SPE HPLC) 近年来,医疗检测机构开展治疗药物监测(血药浓度检测)越来越多,样本的前处理复杂繁琐,导致无法全面开展检测工作。随着技术的更新,近两年来在线固相萃取柱(Online-SPE)的应用让样本前处理操作变得更加简单、快速、好用,无需手工前处理,直接进样分析。Online-SPE技术能把活化、平衡、除杂和洗脱等过程在封闭系统内自动化完成,减少人工操作带来的误差,提高方法的准确性和精密度,不仅能加快样品的前处理过程,而且SPE柱可重复使用,总的分析成本将大大降低;更为关键的是在线SPE柱比离线SPE萃取管柱效更高,分离度更好,样品更干净,更能满足临床TDM检测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