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更新:治疗药物监测的工作流程

 二维码

2021年更新:治疗药物监测的工作流程


申请:临床医师、临床药师填写申请单

取样:血浆、唾液、脑脊液、其他体液

测定:精密度、灵敏度、专属性、价格、测定标本所需时间

数据处理:模型、药动学参数计算、合理用药方案的设计

结果解释:综合判断

TDM的实施方法

一、申请

1申请单的作用

①病人的基本情况:包括一般身份信息、所患疾病及主要临床症状、主要脏器(心、肝、肾)功能;

②用药情况:包括申请监测的药物名称及其用药方法、时程、合并用药等情况

③样品情况:包括取样时间、样品性质等

④特殊情况:代谢酶的基因型等

二、取样

1、样本采集

①血清:最常用,如丙戊酸、地高辛等;

②血浆:如霉酚酸;

③全血:环孢素、他克莫司等;

④抗凝管:推荐使用EDTA抗凝试管。

2取样时间

①单剂量给药时,根据药物的动力学特点,选择药物在平稳状态时取血。

②多剂量给药时,在血药浓度达到稳态后采血,以考察与目标浓度的符合程度。多在下一次给药前采取血样,所测浓度接近谷浓度,称偏谷浓度。

③怀疑用药剂量偏高,应在稳态峰值浓度时采血;怀疑用药剂量不足,应在稳态谷值浓度或偏谷浓度采血;怀疑中毒或急救时,随时采血。

④缓释制剂或半衰期长的药物,可在两次给药之间的任意时间点采血

3取样注意事项

①准确记录病人服药时间及采血时间。

②血样应立即送检测部门处理,以免放置过久出现分解。

③采血试管不可随意代用。

三、测定方法

1测定方法的要求

    ①精密度:RSD10%

    ②准确度:80%~120%

    ③灵敏度:以能检出血液中的最低药物浓度为原则;


2分析手段的选择

    ①一般选用色谱法、质谱法、免疫法以及最新的色谱联用方法(如在线固相萃取联用液相色谱分析);

    一种药物可以采用几种不同的分析手段,而同一种分析手段又可以有不同的实验条件。


3分析方法的质量控制

    需定期使用质控与标曲校准。

四、数据处理

1数据处理的重要性

    单纯的血药浓度值所提供的信息有限,故需对所测定的血药浓度数值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处理。


2数据处理的办法

根据测定结果和参考范围,判断浓度是否达到治疗范围、中毒水平,病人的依从性;

②根据血浓度,应用药动力学原理和群体药动学参数,估算个体药动力学参数,再结合病人的生理、病情特点,对给药方案进行评价或合理设计,建立个体化给药方案,判断用药方案合理。

五、结果解释

    结果的解释是治疗药物浓度监测整个流程的最后一步,是对整个监测过程和监测结果的总结和评价。

▲临床药师:临床药师必须具备比较高的医学、药学素质、敏锐的洞察力和比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相关的数据和资料:包括病人的生理、病理状况,详细的用药情况和与监测药物有关的各种信息(药动学和药效学)。

▲加强与临床医生的合作,因为临床对病人的病情、用药和药效观察比较清楚。必要时也应该访问病人或其家属,从临床获得有意义的第一手资料。


4综合上述数据及资料,解释以下问题

①确定血药浓度测定值是否为稳态浓度

②根据患者资料及群体药动学参数预估个体药动学参数

③运用适当的药动学模型及预估的药动学参数预测血药浓度

④比较实测浓度与预估浓度,如果相符,则认为病人药动学参数的估计是适当的,是否需要调整剂量则取决于实际血药浓度和其他因素,特别是疗效反应

⑤如果实测浓度与预估浓度不相符,首先检查患者是否按医嘱服药。若是则需要修改药动学参数的预估值,并分析原因。同时给医师解释出现这种差异的可能原因,提出调整剂量的意见。

5书面报告及主要内容

1资料

①病人姓名、年龄、性别、体重、药品名;

②正在执行的给药时间表;

③本次监测准确的采血时刻;

④本次血药浓度实测值;

⑤监测药物的参考浓度范围。

2)分析

①分析病人药代动力学参数,并与文献资料的比较;

②分析血药浓度实测值与预期值的误差情况和引起误差的可能原因(用药时程尚未达到稳态、采样时间安排不当等)

3)结论  

①治疗方案是否合适;

②采样方案是否正确;

③如用药方案或采样方案需要改正,应如何改变。


分享到: